提到数据库,我们可能会想到Oracle、MySQL等外国品牌,但你是否意识到,这些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人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数据库的需求急剧增长,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技术。数据库、芯片、操作系统是支撑信息化时代的三大核心技术。
数据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和商用价值。中国数据库的发展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没有数据库技术储备,只能进口美国产品。到了90年代,美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几乎占据了中国市场。1997年,中国每年要花费50亿元购买外国数据库,且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难度极高,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投入。中国的航天710所和浙江大学在2000年期间开始研发数据库,国家十五规划期间,项目支持经费达到千万元量级,诞生了许多国产数据库公司,如人大金仓、达梦等。但国产数据库在性能上仍难以匹敌美国的Oracle。
2010年前后,国内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欧美数据库产品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且价格昂贵。阿里巴巴等企业提出了“去IOE”口号,即去IBM小型机、去Oracle数据库、去EMC存储设备,用开源数据库和分布式存储取代。这为国产数据库提供了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数据库研发主要走三条路径:自主研发、开源数据库的修改创新、发展云数据库。云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存储的位置和方式,云数据库的优势在于降低了软硬件成本和使用门槛,实现了动态扩缩。
中国云数据库在技术创新上已经领先国外,如阿里云的PolarDB3层解耦架构,提供了云原生弹性、高可用、高并发能力。在Gartner公布的数据库魔力象限中,阿里云和腾讯连续入围,阿里云更是连续三年进入领导者行列。
国产数据库已经崛起,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新格局。除了阿里、腾讯,还有老牌的南大通用、神州商用等,以及新兴的达梦等。国产数据库正处于由多变强的临界点。
推荐阅读《中国方案:中国数据库追梦之路》,这本书深入讨论了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对前沿技术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持续关注国产数据库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