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科学界也开始关注“卡脖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科学界像芯片技术那样被卡了脖子,将会对实验设备、试剂耗材、实验动物模型、数据库和软件工具等方面造成影响。据一些学者表示,中国近期有两家科研机构不能正常使用公共论文数据库PubMed,如果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PubMed中断后,中国将如何应对?

事实上,中国生命科学以及整个科研领域都高度依赖PubMed这一免费的论文引文数据库平台。PubMed是全球科研人员最广泛使用的论文引用数据库之一,由美国政府资助创立和运营。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后,一般都会将论文上传至PubMed,从而方便其他人检索和下载。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建立自己的PubMed类似的数据库。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几个PubMed类似的网站,如1989年建立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但它们都没有获得国内和国际科研群体的认可。这些网站的问题在于它们没有得到持续投入和长线运营,也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如果中国想要建立一个像PubMed一样的国际公认的数据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注重长期运营和传播,同时需要开放服务于中国科学家和全球科学家。

据了解,中美科研合作空间正在被进一步挤压。今年5月12日,美国参议院商务、科学与交通委员会通过《无尽前沿法案》,其中一条规定是:“参加中国资助的人才招聘计划的任何美国科学家,都将被禁止获得或使用联邦经费”。这预示着中美在科研合作上的空间即将被进一步挤压。

当然,中国科学界正在自查自纠,搞清楚除了PubMed,还存在哪些短板。中国科协正在建立生命科学领域“白清单”机制,以明确攻关方向,对于具有“卡脖子”特征的技术进行梳理。但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目前中国依赖进口的环节非常多,如实验仪器、试剂耗材、动物模型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等。因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主任于建荣表示,“从基层一线传递出来的声音看,科学信息、实验动物、科学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四要素’存在关键技术上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总的来说,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中国需要思考如何加强自给自足。在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中国强调了加强本土创新,强调基础科学与工业界的联动。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危机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开放心态,才能为中国和全球科研界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