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生日吹蜡烛时,我和老吴突然对视了一眼 —— 再在大厂耗下去,过几年可能真要一起打包走人了。

我在字节做了五年内容运营,30 岁这年,工资条上的数字确实好看,但每次点开内部通讯群,心都跟着发紧。老吴在百度搞算法,比我小一岁,头发掉得比项目进度还快。我们俩加起来年收入过百万,在北京也按揭了套小房子,外人看着挺光鲜,可深夜里对着天花板算的,全是 35 岁后的生存账

有人说,往上升不就行了?这话是真不了解大厂的生态。职级越高,工资条越厚,被优化的风险就越大。你想啊,一个能顶三个人活儿的资深岗,成本够招俩刚毕业的生力军了,换你是老板,选哪个?去年部门有个 P8 被裁,临走前跟我们说,他早就不接核心项目了,就怕 “性价比” 太低被盯上 —— 这哪是升职,分明是在走钢丝。

所以我们合计出一个 “缓冲策略”:一个守基本盘,一个闯新路子。老吴主动申请转岗去了 AI 大模型团队,虽说加班没少多少,但至少踩在了风口上,工资能稳住房贷和日常开销。我呢,咬咬牙裸辞了,先从自媒体直播做起,顺带捣鼓宠物电商,上个月算了算,居然也能挣回小半个月工资。

没孩子就是这点好,试错成本低。现在每天早上,他背着电脑去公司,我抱着我们家柯基去拍短视频,晚上凑在餐桌前对账,倒比以前两人都窝在工位上有意思多了。

以前总觉得婚姻是搭伙过日子,现在才明白,是在不确定的生活里,有人愿意和你一起调整航向。30 岁这步棋,我们不敢说走对了,但至少没站在原地等风暴来。

毕竟,比起被生活推着走,主动跳一步,心里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