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消费者的投诉中频频出现。无论是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价格差异,还是用户等级越高反而优惠越少,这些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不满。那么,大数据杀熟到底有哪些新套路?为何这种现象屡禁不止?该如何有效治理?

一问:大数据杀熟有哪些新套路?

不少消费者发现,在网络订购商品和服务时,同样的产品,使用不同账号会显示不同的价格。例如,某消费者在订酒店时,使用常用账号显示的价格比不常用账号高出近一倍。此外,外卖平台的“随机红包”机制也让人困惑,初次使用时红包额度较大,但随着使用次数增加,红包金额逐渐变小。

另外,部分平台对新老用户区别对待,比如新会员享受更低的价格,而高级会员反而支付更多。这种“千人千价”的现象,甚至体现在电影票、打车、酒店预订等多个场景。一些消费者还反映,某些平台会根据用户消费习惯推送不同的产品,或者在用户频繁浏览某商品页面后自动抬高价格,制造“紧俏”的错觉。

总体来看,虽然大数据杀熟的形式在变化,但其核心仍是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对不同用户实行差异化定价,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惑和不满。

二问:“千人千价”为何屡禁不止?

尽管我国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来规制大数据杀熟,但这种现象仍难以杜绝。原因在于其背后的信息不对称和算法隐蔽性。例如,算法定价通常被认为是商业秘密,平台方不愿公开定价规则。此外,平台通常会以“新用户优惠”“时段价格波动”等理由为自己辩解,使得消费者很难举证维权。

监管难度大也是一大原因。由于算法定价复杂且不透明,如何识别和追踪价格歧视成为监管的一大难题。再加上举证和维权成本高,许多消费者即便发现了问题,也无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权。

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价格歧视的认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尤其是在平台经济中,认定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并实施不正当价格歧视,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认定,这无形中增加了规制的难度。

三问:如何有效治理大数据杀熟?

针对大数据杀熟现象,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应从算法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入手,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约束。首先,要打破“算法黑箱”,增加算法的透明度,确保平台在进行个性化推荐或定价时遵循合理、公正的原则。

其次,监管技术的应用也需跟上平台发展的步伐,通过大数据技术识别和筛选出重点监管对象,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平台企业也应提高自我约束,避免算法滥用,将算法伦理内化为企业规范。

同时,还应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平台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数据的使用目的、手段及范围,避免滥用个人信息。通过透明化的价格构成信息披露,让消费者能清楚了解价格背后的逻辑,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最后,除了法律法规的完善,平台的自觉合规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是构建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平台应通过公平透明的定价机制,与消费者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技术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唯有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遏制大数据杀熟现象的蔓延,推动市场公平和透明。